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以黑臭水體整治為契機,加快補齊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推動城鎮污水收集處理。
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沿江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推進老舊污水管網改造和破損修復。2020年年底前,沿江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顯著提高。
此前走了一段“急功近利、表面工程、應急手段”歪路的黑臭水體治理,已經逐步開始回歸正位,發揮其對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和完善的倒逼和引領作用。
歷經40年快速發展的城市污水處理工作,也已開始系統性地查漏補缺,逐步對積弊甚深的重地上輕地下、重廠輕網等問題進行糾正。但這一輪,是難度、時間、投入更為可觀的硬仗,更是一場持久戰。
城鎮高污水收集率的“水分”
從官方統計來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能力以及處理率已經居于世界前列。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城鎮累計建成運行污水處理廠4119座,污水處理能力達1.82億立方米。截至 2016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3.44%。
但這些處理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發揮?高過九成的污水處理率是否代表同樣比例的水污染物得到了削減?
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公開點明,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后,可能存在較大水分。而從公眾的感受來看,處理設施的建設成就和難見好轉的黑臭之間,也確實存在著現實鴻溝。
問題并非是統計的花樣,而是很大程度來自“地下”:
相比地上設施不斷增長的數量和水平,我國城鎮污水收集運輸系統,存在建設滯后、低質,規劃、管理混亂、缺位等諸多“重疾”,客觀上導致相當數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水污染物)并未進入市政污水處理設施,而是直接或者間接排入了城市地表、地下水和土壤,對付出巨大努力的城鎮水污染治理成效,造成了較大沖擊。
天津市政工程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趙樂軍去年初在《給水排水》上撰文指出:
由于污水直排使城市實際的污水處理率降低了10%到30%,地下水滲入使實際的污水處理廠處理率降低了10%到20%……實際上絕大多數地區實際污水處理率要降低20%到40%。建議在考核污水處理率指標的同時,考核城鎮通過污水處理廠去除的污染物總量,倒逼區域污水管網的建設和污水處理廠的改造。
“黑臭治理,先看管網?!边@樣的共識已經在行業形成。以提質增效補短板、水十條落實、黑臭水體治理為推動,相關工作加快推進。但客觀上,地方政府在實施中,確實還存在限時考核、財政壓力、建成區改造難度、路線方案選擇等現實挑戰。
管住源頭直排:完善管網和截污
在去年7月生態環境部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水司司長張波透露,全國在黑臭治理中發現管網的缺口達到40萬公里。
城市污水直排的首要來源即是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非正常地滯后于不斷形成的人口和產業聚集區,其中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是“重災區”。
非法直排口是河道黑臭重要原因
水、人、企、地等在規劃上的考慮不當,建設、監管等環節的責任不清,相關法規的落實不力,使得很多建成區在居民入住、企業入駐數年,污水仍然直接排放或是借道雨水溝渠排放。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對深圳通報問題:全市污水管網缺口達5938公里(建成4354公里);支管網缺失,大量污水直排河道。污染最重的茅洲河下游段,主要建成區僅建成污水干管,入河污水量超過5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不及60%。
而北京,也在2016年被爆出每日有90萬噸的污水直排,污水收集問題也非常突出。城鄉結合部的污水收集率僅為33%。四環到五環周邊的城鄉接合部很多新建小區和單位的排污沒有接入市政管網。
北京市人大在“推動管網建設解決污水直排問題”專項調研時發現,有廠無網、路斷網斷、干支失聯、管網“最后一公里”相互扯皮等現象突出,一些區域還存在斷頭管、無頭管,成為污水收集盲區。
而北京中心城區的污水直排,則代表了歷史悠久城市的“通病”:
老舊小區排水設施年久失修,管道各種私接混接;沿河排污口多而混亂,不少未連接市政管道的公廁污水直排河道;餐飲、商店、洗車、道路清掃污水經雨水收集口排入雨水管道,進入地表水體……一南一北兩座國內超一線城市尚且如此,可以窺見更為嚴峻的普遍情形。
近年來,包括上述城市在內,不少地方都大幅加大了建設管網、截污納管的力度。浙江等地還提出了污水零直排小區建設,開展建成區排污系統的全面排查和完善工作。
業內專家指出,應收盡收,把能收集的污水都收集起來,盡可能送進處理設施,這是城市水環境治理提質增效的優先任務。
但系統排查、加快管網建設、完善雨污分流、增加污水處理能力,這些工作費時、費力、費錢,對地方政府提出較大挑戰。一些地區在環保督查重壓之下,也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去年11月4至6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到荊州下沉督察發現,當地對第一輪督查發現的五萬噸城區生活污水直排問題,采取了”解決不了問題就消滅問題”的操作,對沿河沿渠排污口“一堵了之”,造成生活污水倒灌城區街面,群眾反映強烈。
查漏、補漏:管網管理維護亟待跟上
對建成污水管網的水平,業內一個比較直觀的考察指標,是污水廠進水濃度。從排放口到進廠,污水濃度的變化,成為衡量城市污水收集系統效能的一個直觀指標。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我國居民生活污水濃度不斷提高,但污水廠的進水濃度卻在降低。
根據建設部對全國代表性污水處理廠的一項調查,樣本中50%的污水處理廠進水COD<195mg/L,80%的污水處理廠進水COD<282mg/L。
對比城市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如德國、新加坡等普遍超過500的濃度水平,差距顯著。對此,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此前在2018城市排水大會上表示:
如果一個城市的污水處理廠收集的水量遠遠低于其用水量,說明其管道建設是不充分的;如果水量和用水量相當卻濃度又低,說明其有一半以上的污水沒有收集,同時管道滲漏嚴重;如果水量超過了用水量,則說明管道破損嚴重,地下水滲入,且還有一部分污水量沒有收集到。
滲漏嚴重的污水干管
除了年久失修的因素,管道漏損很大程度上是管網材質、設計施工不合格、不規范的“鍋”,加之管理、養護未能到位,使得我國污水管網系統“內滲外漏”的現象較為普遍。
其中, 污水管網鋪設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因為質量和結構性問題,易產生地表、地下等天然水向管網的滲人和倒灌;地下水水位以上的,易導致污水向外滲漏。
一邊是不該處理的天然水擠占污水運送和處理空間,一邊是該處理的污水中途漏失,這就使得相當數量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并未發揮其應有的污染物削減效能。
《行動計劃》提出將對沿江城鎮開展老舊管網的改造和修復。近期,南京也編制污水處理和主次干管專項規劃,提出對364平方公里存量管網進行全面檢測清疏,對問題管段修復改造。
近年來,相關建設主管部門一直在研究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提質增效的考核體系。一些地方也提出了考核污水廠進水濃度的思路,比如《武漢市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35年)》征求意見稿,就提出了提升污水進水濃度和考核進出水濃度差的思路。
從考核污水處理量到考核污染物削減實效,將對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的完善發揮倒逼作用,但具體如何操作,目前還未明確,也還存有爭議。
合流抓截流、控溢流 分流主治混接
在談及城市亟待理清的排水體制問題時,有專家表示,合流制必須要有完善管網,有效的截流和溢流管控;好的分流制則是要從源頭到排放真正做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但事實上,哪一種我們都沒做好。
根據建設部2015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我國合流制管網10.8萬公里,占污水管網的32%。對于中心城區歷史形成的傳統合流制,盡管近幾十年來進行了截流改造,但截流倍數從設計和建設實施上,很多未能適應截污需求。
另一方面,因為如前所述的天然水內滲,以及管理維護未能跟上,導致淤泥堵塞,都造成管道持續高水位甚至是滿管運行,導致截流失靈。
而合流制溢流更是逐步上升為城市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
2010年左右,北京相關機構估算二環內合流制溢流污染總量COD大概在2600-3200噸/年,對河道污染非常嚴重。(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田志勇高工)雖然我國較早明確了新建城區雨污分流的規劃設計要求,但由于管理混亂缺位等問題,存在大量的污水雨水管道混接、錯接,導致很多城市巨大資金投入的分流管道,事實上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雨水污水合流。
管理上,雨污混接使得分流制名不副實
建成區的雨污混接問題涉及市政排水管道、企事業單位及沿街商戶、住宅小區等多個方面。從居民區被改造成洗衣房的陽臺開始,雨水管即成了污水管。
污水接入雨水管,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有晴天污水直排入河,造成污染;還有餐廚污染物進入雨水道,形成阻塞,為雨水排澇制造困難。
根據媒體報道,上海市市環保局曾對某泵站旱天放江期間的河道水質進行了監測,河道內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氨氮的濃度分別較正常水平上升了65.9%、88.4%和31.7%;追蹤到河道旁的雨水排放口,各項污染物的濃度更是達到正常水平的3.5倍以上?!霸獌础闭窃搭^的雨污混接。
2017年,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的《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建設,對暫不具備分流改造條件的,要建設截流干管,適當加大截流倍數。
近年來,各地在完善排水體制方面,也基本采取了上述思路。
而住建部城鄉管理中心相關專家表示,是否加大截流倍數也要分情況,對于因地下水滲入導致旱天依舊滿管運行的合流管道,截流已經失去意義。截流倍數在地下水埋深較淺的地區的指導意義不強,城鎮污水管網系統的防滲補漏、質量提升、溢流污染控制更加值得關注。
目前,上海、無錫、寧波等地以城市水環境整治為契機,系統開展雨污混接整改工作。比如,寧波市創建“污水零直排區”,開展精細化截污納管工作,明確要求新建住宅屋面雨水管應獨立設置,接入室外雨水系統,嚴禁其它任何廢水排入。
上海市水務局已制定《雨污混接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預計投入達200億元,2020年底,基本完成本市雨污混接整治工作,基本實現建成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而與合流制有關的溢流問題,則更為復雜,這一問題也被認為是我國城市水環境、黑臭水體治理繞不開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目前爭議比較集中的領域。
針對溢流污染治理,合流制改分流制、地下深邃、海綿城市等思路,近年來都在國內得到了研究關注和實踐。但無論是哪一種,都還處于探索階段,都尚未在業內達成共識和普遍認可。
由于投資巨大、效果不明、實施困難,行業內對“合改分”已逐步形成共識:不具備條件、未經嚴格論證,不宜大范圍開展。但當前南京等地仍然將全面改造作為溢流控制策略,提出將在2035年實現完全的雨污分流。
國內一些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則較早開展了兼具治污和調蓄功能的地下深層隧道的論證和建設。
據媒體報道,去年12月,論證已久的廣州市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東濠涌試驗段工程盾構隧道貫通。計劃修建“一主七副”8條深層隧道,共約90公里,預計花費約250億元,預期建成后將解決老城區內澇難題并大幅減少排入珠江的污染物。據測算,東濠涌流域實施雨污分流需投資16.13億元,建深隧投資將降至7億元左右,運行費用一年約120萬元。
(來源:JIEI創新實驗室)
廣東建樹環??萍加邢薰臼且患覍I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